• 网站首页   |   收藏本站   |   设为首页
  • 站内搜索:

    金华市第二医院:打造患者温暖与放心的家!

      都说精神科医护是为患者带去光的人,正是他们细心的呵护,重燃了患者人生的希望。昨日,记者走进金华市第二医院,从这群“心灵修复师”工作的点滴中,感受精神科医护的工作面貌。

      八个月的坚守  打造全新“缓冲病房”

      “疫情当前,我们就是要有所担当,为我们的精神病人保驾护航。”自1月29日开始,精神科五病区主任杨致蓉带领整个科室针对新冠疫情这一特殊情况,主动请缨将其病区作为集中收治新病人入院的观察隔离区,开设“缓冲病房”,承担起了医院抗疫前线的最大风险,自那之后,整个精五病区团队“舍小家为大家”,已经在防控任务严峻的“疫”线坚守奋战了整整8个多月。

      “精神病患者是一个弱势群体,他们的住院环境相对聚集,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重点人群。疫情期间收治的精神病患者大多病情重、病情复杂、身体情况差,有的发热,有的不肯吃东西,有的大小便不能自理,有的冲动伤人。带领大家做好消毒隔离,拟定治疗方案,及时与相关人员沟通,喂食、更衣、安抚病人便是我们主要的工作。”杨致蓉告诉记者,缓冲病区一天就要接纳10位以上的新患者,这些并非普通病患,而是有着较大攻击性的急性期精神病人。“疫情期间许多家庭都有着能不住院就不住院的想法,在这种情况下迫不得已送院的,都是家里已经压不住的病人了,入院时几乎随时可能暴起掀桌、踢门、抡东西往人身上砸。”除了医生诊断难,护士的看护工作也成了难题,护士长郑圆圆告诉记者,从业20多年来,她还是第一次遇到“缓冲病房”这样的棘手状况,以前一个病区里有三四个难控制,需要重点关注的患者就算多了。如今在缓冲病房里,这样的患者起码要超过40位,看护工作一下子忙了不知多少倍。



      

      “从疫情开始,我尽量把病区里所有的木门都换上了防盗门,所有插销都换成不锈钢,但就算这样,个别房门上还留有被病人砸出来的洞。”杨致蓉无奈告诉记者,疫情期间,医院建议病人少走动、不聚集,但对精神病人来说,这样的道理是很难讲通的,许多病人一定要出门,就会拉门、扯门、踢门。而且因为家属也进不了病区,更是加重了患者的情绪,所以医护人员受伤成了家常便饭。往年在精神科室,每月可以申请一定额度的“委屈奖”的奖金,用于安抚被精神病患者打伤的医护,而如今在缓冲病房,杨致蓉都不知道该如何为医护们申报这项“委屈奖”,因为经常有工作人员受伤,小打小伤实在太多了。

      八个月来,最让杨致蓉感觉肩头重担的,便是当患者入院时,出现真正发热的情况。“精神科很特殊,经常会有社会救助送来的流浪病人,这类患者肺部功能本就不太好。而且神智不清,说话反复,经常改口,难以确定14日内的行程。”每当遇上这样的病人,精五病区整个科室都会守在一起,等待核酸检测的结果。科室里不少医护都曾穿着防护服,守在病人身边,24小时不吃不喝也不敢合眼。

      “希望一切结束后,能把爸爸妈妈还给我。”精五病区护士长郑圆圆13岁的大儿子最近在双节期间许下了一个心愿。八个月的坚守,加班加点已是常态。“虽然感觉对不起家人,但我们整个科室都不后悔,坚守在缓冲病房的工作是有一些艰苦,却也不乏快乐。”郑圆圆告诉记者,虽然和许多患者接触的时间只有短短14天,但不少病人却把缓冲病区当成自己的家,并不愿意转走;她有夜查房的任务,需要前往其他病区,也经常能听见以前看护过的患者说“护士长,护士长,我们想回你那里去”。“我们还有位老病人,很喜欢住我们病区,但因为有心梗、脑梗,多次转院转出去,每次稍微稳定一点,就要住回来,来来回回很多次。我们杨致蓉主任建议他还是要好好做个心脏搭桥,结果他搭完桥第二天又回来了。这样的信任,让我们医护人员非常感动。”

      用专业精神打造百姓“放心科室”



      缓冲病房、女病区、男病区……这些都是二院精神科这个大科室的缩影。记者了解到,这个创建于1958年的医院,早已是金华市精神卫生专业的“龙头”,主要担负全市及周边地区精神疾病的医疗、康复、预防、教学、科研及司法鉴定等任务。整体实力雄厚,具有解决精神科急、重、难病例的能力。是金华市精神卫生中心、金华市精神病防治康复技术指导中心、浙江省政府指定的精神病医学鉴定医院、浙江省精神卫生专科联盟单位、浙大医学院精神专科联盟单位。

      二院精神康复科,是精神科特色科室,拥有全金华市最丰富的精神康复治疗项目,护士长郑群玲告诉记者“2012年建科开始,我们就对标全国标准,开设了八大治疗项目。在此基础上我们科室自己还创新性开设了书法治疗、绘画治疗等特色疗法,再加上标准外实际开展的物理治疗、团体生物反馈治疗等,总体治疗项目在全省都处于领先水平。”针对女性精神病患者对健康的需求及希望恢复正常生活的渴望,郑群玲经常为患者安排广场舞、五行操,并每日指点患者的动作、舞姿。针对希望集中注意力,加强手部运动的患者,她会安排特色的书法课程,并请来相关书法协会专家,共同指导患者练字。久而久之,郑群玲在患者中有了一个“医生老师”的外号,许多患者更愿意称呼她为老师。



      对专业技术的追求,不单单体现在日常工作与治疗项目的创新上,郑群玲常会向医院申请引进一些高新设备。“今年我们科室便引进了一台高新仪器,彻底打破了我们以往靠经验去判断认知缺陷的劣势。”郑群玲告诉记者,在精神患者中,认知缺陷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,但其实际的成因和表现的症状都比较复杂,以往都需要精神科医生靠经验判断。“比方说患者眼前有苹果,他却叫不出苹果的名字,这是认知上的缺陷,导致这种缺陷的原因很多,如患者的注意力无法集中在苹果上,患者记忆力差,上次记住了苹果的叫法,这次忘记了说不上,甚至于根本无法将苹果与实际叫法联系起来等等,人的心理活动是很复杂的,以前,通过表现去倒推患者有哪些认知上的缺陷,其实很不简单。”如今,通过新引进的“认知治疗”设备,就能通过一系列检测,很快细分出患者具体是计算能力、记忆能力、注意能力等哪一方面的认知出现了缺陷,从而快速且有针对性地进行康复治疗。

      “康复治疗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、社交训练、职业训练等,对患者日后出院,回归正常生活,甚至走向社会都有巨大的帮助,所以一直都是患者家属们十分关心的部分。在此,我们保证会用最专业的精神,给患者和家属们提供一个放心科室。”



      真情的付出 打造患者“温暖的家”

      记者了解到,在二院,几乎每个精神科病区都有医护与患者之间暖心的故事,说也说不完。在这些常规病区里,医护们与患者相处的时间更长,也能更好地从方方面面护佑着患者的心理健康,为他们打造温暖的家。

      精三病区是二院的一个女病区,工作同样辛苦。护士长盛雪芬告诉记者,病区连医生共21人,轮班时,平均一个护士要管八张病床。病区61位病人里,有11位是社会救助送来的三无人员,长期流浪。医护人员们将他们视作家人,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,还经常聊天沟通,帮她们排解心事,有时还会动用各种资源,帮她们寻找家人。

      之前病区有位外籍病患,不会中文,因为病情也无法开口说话,只能写字涂鸦,留下了一张张医护人员看不懂的“密码”。医护们也不厌其烦,一遍遍通过动作、手势、画图与这位病人交流,久而久之,双方也培养出了深厚的感情。在了解到患者经常会因思念家乡而感到难过时,盛雪芬及一众护士决定帮其寻亲,专程叫来浙师大语言学教授,花费了很长时间才破译了患者写下的“密码”,以此为线索找到了患者在国外的家人。



      而在精四病区这个男病区,患者们同样感受到了家的温暖,护士长金兰珍,是全院临床年限最长的护士,从1988年在精神科工作至今,已有32个年头。热心助人,坚守一线的精神,也让她成为今年全市的“十佳护士”。

      精四病区有着全病区最多的精神病人入住率,平均为109~116人。这样庞大的患者数量,光日常的喂饭、喂药、沐浴、更衣就是一项大工程,而且,精神科的男病区是非常难管理的。因为男性患者体型更健壮,同样的护理需要更多的人力;而且男性患者发病时,力气也更大,很难控制。不过在精四病区里,这样的苦恼却少了很多,原来许多病人都自觉参与到病房的管理当中,主动给医护人员帮忙,共同为这个“家”的稳定而努力。“新冠疫情期间,病区需要设置消毒员岗位管理病房环境。我惊讶地看到,许多患者自告奋勇报名,原来他们一方面想为我们医护减轻负担,一方面也真心想为病区这个小家庭出力。”

      精四病区这种种变化,得益于金兰珍一直致力于用真情在病房里给患者打造一个温暖的家,30多年从业生涯里,她一直提倡快乐文化,除了在治疗室内带领患者下棋、做手工、写书法外,她也常联动保卫科,带着病人逛公园、逛景点、看城市风光。每个礼拜也会自费从饭店订一些肉饼、馄饨等小吃,改善患者的伙食。在她的影响下,患者们也真心将病区视作自己第二个家。

      “精神疾病患者最需要的就是我们的尊重和平等对待,我们以快乐文化打造病区,也希望所有来到二院的患者们,能在这里感受到家的温暖。”金兰珍说。